2025年的央视3·15晚会再次聚焦民生问题,这次被曝光的是家电维修行业的“啄木鸟”平台。这个号称国内最大的家电维修平台,以其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10万维修师傅的规模,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种种乱象。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啄木鸟家庭维修在投诉网站上的数量超过6000条,可见消费者对其服务的不满程度。
为了了解公司内部情况,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进入啄木鸟。培训经理明确表示,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甚至可以演“双簧戏”来欺骗顾客。
在实际维修过程中,记者目睹了种种乱象:水龙头没开导致洗衣机无法进水,维修师傅上门打开水龙头就收取100多元;燃气灶没电,简单更换电池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被更换了成本20元的点火器,收费高达250多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维修师傅们如此热衷于多收费呢?据维修师傅透露,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平台施加的压力。如果报价过低,维修人员会受到公司批评,公司要求维修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提高收费。
维修师傅表示,平台会抽取六成的利润,维修师傅只能拿到四成,想赚钱只能靠更换零件。由于平台掌握着客源渠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接不到维修单。
啄木鸟的野心不止于家电维修,更在于资本市场。早在2024年1月,啄木鸟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前九个月,啄木鸟平台的合计总交易额约为17.9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65.7%。2022年,平台合计总交易额约14.6亿元,较2021年增长47.5%。
2021年至2023年前9个月,啄木鸟营业收入分别为4.01亿元、5.95亿元及7.35亿元。各报告期毛利润分别为3.23亿元、4.84亿元、6.24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80.5%、81.4%、84.8%;各报告期净利润分别为0.33亿元、0.06亿元及1.02亿元。
虽然利润有所波动,但其增长态势依然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2024年9月,啄木鸟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十年间,啄木鸟获得了包括雷军和姚劲波在内的多轮融资。
啄木鸟维修平台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其极低的准入门槛。只要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身体健康、会使用智能手机和驾驶电动车,即可申请成为维修师傅。低门槛导致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数据显示,啄木鸟维修每单平均交易额逐年上涨,从2021年的231.8元上涨至2023年1-9月的254.4元。其中,家电维修服务每单交易额较低,2023年1-9月平均约为228.6元,管道疏通等家居维修服务每单交易额则达到292.1元。消费者成为了“价格刺客”的牺牲品。
平台的高抽成是导致维修师傅“创收”的重要原因。啄木鸟维修抽取超过40%作为平台服务费,远高于其他服务平台。此外,维修师傅还需要向平台缴纳质保金。截至2023年9月末,啄木鸟维修账面存在工程师的质保金约1.05亿元,甚至高于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
高抽成加质保金给维修师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维持收入和完成考核目标,部分维修师傅开始私自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报价,导致无病假修、小病大修、以次充好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啄木鸟迅速采取行动,下架了家电维修专区,并将抖音账号设置为私密状态。
针对央视的曝光,啄木鸟官方回应称,管理层非常关注此类问题,并建立了“客服登记-专人回访-查实处罚”三级投诉机制,承诺48小时响应,确认属实将会对师傅进行严格处罚。然而,这样的回应能否真正解决消费者面临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