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李宁ESG报告深度解读:可持续发展是真进步还是营销?

author 2025-05-06 19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以太坊DeFiNFT元宇宙Web3

李宁ESG报告:可持续发展华丽辞藻下的真实考量

2025年伊始,李宁公司发布了其《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试图向外界展示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决心与成就。然而,在这份看似完美的报告背后,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份批判性的思考?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标杆”,究竟是真实的进步,还是精心包装的营销策略?

李宁公司自2006年发布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在2014年开始披露ESG专项报告,这本身值得肯定。但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的是,这些报告是否真正反映了李宁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实际行动和效果,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可持续发展标杆”?光鲜报告背后的真相

李宁公司在报告中声称自己是“可持续发展标杆”,并以此作为宣传的重点。然而,细究之下,这份光鲜的报告似乎并不能完全掩盖其背后的一些问题。

MSCI ESG评级BBB级?别太当真

报告中提到,李宁MSCI ESG评级跃升至BBB级,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是,我们需要对MSCI ESG评级的权威性保持一定的警惕。MSCI ESG评级虽然是国际通用的ESG评价体系之一,但其评价标准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MSCI ESG评级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在ESG方面的政策和管理体系,而非实际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因此,即使获得了BBB评级,也并不意味着李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就做得足够出色。

“凯度BrandZ可持续发展品牌50强”?营销噱头罢了

李宁公司成功入选“凯度BrandZ可持续发展品牌50强”榜单第15位,位居同业榜首,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素材。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凯度BrandZ可持续发展品牌50强”更多的是一个品牌价值的评估,而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换句话说,李宁能够入选该榜单,更多的是因为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而非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际贡献。因此,将“凯度BrandZ可持续发展品牌50强”作为衡量李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准,显然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

环保产品:技术创新还是概念炒作?

李宁公司在ESG报告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其在环保产品方面的创新举措,包括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升级。然而,这些“创新”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技术突破,还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概念炒作”?

全降解运动鞋:噱头大于实际?

李宁公司推出了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首款全降解专业运动鞋,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举措。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款“全降解”运动鞋的实际降解效果如何?降解周期有多长?降解后的产物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这款运动鞋的成本是否过高,导致其难以大规模推广?

如果这款“全降解”运动鞋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想产品”,而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那么它的意义可能仅仅在于提升品牌形象,而非真正地推动环保。

再生涤纶:环保的遮羞布?

报告中提到,李宁公司再生涤纶纱线使用量达2,024吨,实现碳减排2,283吨。作为CBA联赛及中国乒乓球队等国家级运动队的官方合作伙伴,李宁公司通过再生材料制成的比赛服装累计利用超过150万个回收塑料瓶。近年来,李宁在服装中使用环保纱线,已累计推动超1.9亿个回收塑料瓶的再利用,展现了运动品牌在环保领域的标杆实践。

然而,再生涤纶真的是环保的“万灵药”吗?我们需要看到,再生涤纶的生产过程同样需要消耗能源和资源,并且可能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更重要的是,再生涤纶的质量和性能可能不如原生涤纶,这可能会影响服装的使用寿命和穿着体验。因此,过度依赖再生涤纶可能只是将环境问题转移到了其他环节,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环保包装:聊胜于无的举措?

李宁公司在产品包装方面广泛使用环保包装,例如FSC认证鞋盒和再生聚乙烯材质的包装袋。这些举措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其环保效果可能相对有限。毕竟,包装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占的碳足迹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将环保包装作为环保重点,可能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地球日活动: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

在2025年世界地球日之际,李宁公司发起地球日特别活动,打造李宁Nature自然空间限时快闪活动,并陆续在全国12家门店内推出环保陈列区域,发起“旧物循绿,自然新生”鞋服回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带动大众了解环保科技及产品,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普及与落地。

在世界地球日举办环保活动,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各大品牌的“标配”。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活动是否真正能够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并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普及?还是仅仅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目的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吸引消费者?

绿色运营:数智化转型的必然,还是粉饰太平的工具?

李宁公司声称,其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全面推进运营环节的绿色转型,并通过智能化设备升级与可再生能源布局实现了显著的节能成效。然而,这种“绿色运营”的背后,究竟是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还是为了满足ESG报告要求而进行的表面功夫?

节能改造: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吗?

报告中提到,南宁李宁中心通过暖通系统智慧运维升级,深圳中心则依托老旧空调更新、虚拟电厂精准供能及LED灯具更换等举措,累计实现了年节电超43万千瓦时。这些节能改造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能够抵消改造的成本?如果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那么其动力可能更多地来自于ESG报告的要求,而非企业自身的盈利需求。

光伏电站:成本效益分析

北京李宁中心建设了1.16MW光伏发电站,2024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约25%。光伏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其建设和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我们需要对李宁公司光伏电站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其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如果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电力,那么其意义可能更多地在于提升企业形象,而非降低运营成本。

终端门店改造:为了环保还是为了省钱?

李宁在20家门店完成了多联机空调改造,实现季节性能效提升21.1%-27.6%,结合灯光智能调控等措施,预计年度节电量可达168,000千瓦时。终端门店的节能改造,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的环保形象。但我们需要区分的是,这些改造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哪一方面?如果节能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省钱,那么其环保意义可能相对有限。

打造责任供应链,积极推动体育用品行业绿色转型

李宁公司声称,其通过严格审核、标准引领和低碳赋能三大举措,构建起责任共担的供应链新生态。然而,在这个“责任共担”的生态中,谁才是真正承担责任的一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供应商审核:走过场?

报告显示,2024年李宁公司已完成140家成品及半成品供应商社会责任审核及60家材料供应商环境审核,且所有参审供应商全部通过审核,“优秀”或“良好”率达100%。如此高的通过率,不禁让人怀疑供应商审核的严格性和有效性。这些审核是否只是走过场,为了满足ESG报告的要求而进行的表面功夫?

更重要的是,即使供应商通过了审核,也并不意味着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能够完全遵守环保和社会责任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供应商审核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化学品管理:雷声大雨点小?

作为“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基金会(ZDHC)”创始品牌之一,李宁公司发布了《李宁有限公司化学品管理框架》,并声称参评供应商100%达到“优秀”或“良好”评级,实现了对供应链化学品使用和排放的系统性管控。然而,化学品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严格的监管。仅仅发布一个框架和进行一次评估,真的能够实现对化学品使用的有效管控吗?

更重要的是,即使李宁公司对供应商的化学品使用进行了管控,也无法保证这些化学品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些被认为是“安全”的化学品,可能在长期使用后会暴露出潜在的风险。

低碳转型:画饼充饥?

李宁公司于2024年首次推出供应商能源与碳管理支持计划,通过建立专业用能评估系统及碳减排潜力探讨,协助10家重点供应商定制节能改造方案,并设定了每家供应商至少20%的减碳目标。然而,对于大多数供应商来说,节能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这些投入可能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在缺乏足够的激励和支持的情况下,供应商是否有动力去实现这些减碳目标?

即使供应商实现了减碳目标,也并不意味着其对环境的影响就完全消失了。碳排放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总而言之,李宁公司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也需要对其有效性保持警惕。只有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责任共担。

人才发展:画大饼,还是真福利?

李宁公司声称,其始终将人才发展置于战略核心,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培育双管齐下,打造兼具竞争力与温度的职场环境。但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报告所述般美好? 所谓的“人才发展”,究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真诚努力,还是为了塑造良好雇主形象而精心绘制的“大饼”?

双通道晋升:看上去很美?

报告中提到,李宁公司实施管理序列与专业序列双通道晋升机制,为不同特质的员工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选择。 这种双通道晋升机制,乍一看似乎为员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机制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专业序列的晋升机会是否足够? 专业序列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否能够与管理序列相媲美? 如果专业序列的发展空间有限,薪资待遇偏低,那么这种双通道晋升机制可能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空壳,难以真正激励员工。

员工关怀体系:形式主义?

基于深厚的体育基因,李宁公司打造了“健康运动+人文关怀”员工关怀体系,设立涵盖10余个项目的运动俱乐部,举办植树爱林家庭日、“宁”聚音乐会及节日庆典等特色活动。 这种关怀体系看似丰富多彩,但其效果却有待商榷。 员工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活动? 这些活动是否能够真正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如果这些活动只是为了满足企业宣传的需求,而忽视了员工的实际需求,那么这种关怀体系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主义,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雇主品牌荣誉:自卖自夸?

李宁公司荣登“2024幸福企业百强榜”、“2024北京年度非凡雇主”等四项行业权威榜单。 这些荣誉无疑能够提升李宁公司的雇主品牌形象。 然而,这些荣誉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评选过程是否公正透明? 这些荣誉是否能够真正反映李宁公司在员工关怀方面的实际表现? 如果这些荣誉的评选过程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那么这些荣誉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自卖自夸”的行为。

社会公益:企业责任还是品牌营销?

李宁公司一向标榜自己是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本土运动品牌,并声称始终将公益理念融入品牌基因。然而,当我们审视其公益行动时,不禁要问:这些善举究竟是出于企业真诚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仅仅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的营销手段?

慈善捐赠:诚意几何?

李宁公司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启动“2024把爱带回家”公益行动,向广西、湖北两地定向捐赠价值200万元的爱心物资,并针对区域性特殊需求开展定制化帮扶,向上海、广西、青海等地的群众捐赠服装装备。捐赠物资,固然是好事,但200万元的捐赠,对于年营收数百亿的李宁公司而言,占比几何?

更重要的是,捐赠物资的选择是否真正符合受助群体的需求?捐赠过程是否透明公正?捐赠效果是否得到有效评估?如果捐赠仅仅是为了完成ESG报告中的指标,而忽视了捐赠的实际效果,那么这种慈善行为的诚意就值得怀疑。

青少年体育发展:李宁的如意算盘?

作为“姚基金慈善赛”连续两年的官方装备合作伙伴,李宁公司不仅提供赛事专业运动装备支持,更通过这一赛事平台,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体育精神。此外,依托自身在篮球领域的专业资源,李宁持续打造的TOP24篮球精英赛,并选拔优秀青少年进入精英培养计划。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听起来非常高尚,但李宁公司真的是在无私奉献吗?

赞助“姚基金慈善赛”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在篮球领域的影响力。举办TOP24篮球精英赛,则可以为李宁公司发掘潜在的代言人和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李宁公司在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的投入,很可能是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商业策略。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