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这个曾经在公募基金行业呼风唤雨的名字,如今却深陷泥潭,让人唏嘘不已。 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近6%,营收也几乎停滞不前,这对于一家老牌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别忘了,这可是在前几年一路高歌猛进的招商基金啊!2022年净利润甚至一度冲到18亿以上。短短两年,昔日的增长神话就此破灭,令人不禁要问:招商基金,你到底怎么了?是遭遇了黑天鹅事件,还是内部管理出了大问题? 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折射出招商基金在战略方向、投资能力、人才管理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深层次危机。
营收增长停滞,净利润大幅缩水,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2024年那微乎其微的0.26%营收增长,说白了,刨去通货膨胀,那就是负增长。要知道,在基金行业,规模就是王道,规模上不去,管理费收入自然就上不去,利润也就无从谈起。 招商基金,你究竟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在悄悄倒退? 这种令人尴尬的营收数据,狠狠地扇了那些还在吹嘘招商基金“稳健增长”的人一记耳光。
规模才是硬道理!2024年末,招商基金的管理规模直接跌出行业前十,从第八名一路狂泻到第十三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在公募基金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招商基金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其他基金公司蚕食鲸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盘被别人抢走,招商基金的高层们,你们真的坐得住吗? 这种断崖式的排名下跌,足以证明招商基金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要知道,排名下滑不仅仅是面子上不好看,更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
公募基金降费,这无疑是悬在所有基金公司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招商基金自然也无法幸免。管理费收入缩减,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别跟我说降费是为了让利于民,说得好听!说到底,这还不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当大家都开始打价格战的时候,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降费潮之下,那些只会吃老本、缺乏创新能力的基金公司,注定要被市场淘汰。招商基金,你准备好了吗?
主动权益投资,说白了就是基金经理的主动选股能力。如果说指数基金是“躺赢”,那主动权益基金就是要靠真本事吃饭的。 可招商基金呢?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简直惨不忍睹!三年亏损30%以上的基金比比皆是,更可笑的是,一大半基金连业绩比较基准都跑不赢!这说明什么?说明招商基金的基金经理们,选股能力实在不敢恭维,甚至还不如随便买个指数基金! 那些把血汗钱交给招商基金,指望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者,现在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吧? 招商体育文化休闲股票A、招商国企改革主题混合,这些名字听起来多么光鲜亮丽,可实际上呢?都是一颗颗埋在投资者账户里的“地雷”!基金经理们尸位素餐,拿着高额的管理费,却给投资者带来巨额亏损,简直是罪大恶极!
被动指数基金,顾名思义,就是跟踪某个指数的基金。按理说,只要指数涨了,基金就应该跟着涨,风险相对较低。但招商基金的指数基金,却也遭遇了滑铁卢。 规模不增反降,投资者纷纷赎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投资者对招商基金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 曾经的“明星产品”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如今也风光不再。白酒行业不行了,基金规模自然跟着缩水。 但问题在于,招商基金难道就只会死抱着白酒不放吗?难道就不能开发一些新的、有增长潜力的指数基金吗? 投资者用脚投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招商基金的指数基金,不行!
新发ETF,本来应该是基金公司扩大规模、吸引投资者的利器。但招商基金的新发ETF,却频频沦为“迷你基”,规模小得可怜,甚至面临清盘的风险。 招商中证疫苗与生物技术ETF、招商中证有色金属矿业主题ETF、招商中证半导体产业ETF……这些名字听起来多么高大上,但实际上呢?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上市没多久,规模就缩水到5000万以下,这简直是基金行业的耻辱! 招商基金,你到底是来圈钱的,还是真的想做好ETF? 这种草草了事的态度,不仅让投资者蒙受损失,也严重损害了招商基金的品牌形象。
一个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几十只基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精力再旺盛的人,也无法面面俱到。 招商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市场、分析行业。 这种“超负荷”运作,最终牺牲的是投研质量,损害的是投资者的利益。说白了,这就是招商基金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基金经理许荣漫、刘重杰、苏燕青,你们真的能管好自己手上的那么多基金吗?还是说,你们只是在机械地执行指令,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
曾经的“股债全能”顶流基金经理王景,如今也跌落神坛,管理规模缩水九成,简直是令人唏嘘。 招商瑞泽、招商瑞德,这些曾经募集了数十亿资金的明星产品,在王景的管理下,却表现平平,甚至跑输了货币基金! 这是王景一个人的责任吗?恐怕未必。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管理策略摇摆不定,这背后反映的是招商基金内部管理的混乱。 把一个“全能”型基金经理放在不适合他的岗位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高管离职、基金经理频繁更迭,这已经成了招商基金的常态。 人才流失,说明什么?说明招商基金的内部环境出了问题,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 资深基金经理马龙的离职,更是引发了市场的猜测和关注。一位执掌29只基金、荣获金牛奖大满贯的顶尖基金经理,为何会选择离开? 招商基金的人才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恐怕未来只会更加糟糕。
招商基金作为银行系基金的代表,也难逃银行系基金的通病:过度依赖银行渠道,缺乏创新动力。 躺在银行的“舒适区”里,招商基金似乎失去了自我革新的动力。 银行渠道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银行渠道,会导致基金公司缺乏独立性,无法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也难以开发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银行系基金,你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市场的挑战吗?还是只想靠着银行的庇护,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招商基金的困境,给整个基金行业敲响了警钟。 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规律。 招商基金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的巨头,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 招商基金,你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吗?还是就此沉沦,一蹶不振? 这一切,都将由市场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