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光股份的投资者调研纪要公布了,信息量不小。表面上看,营收、利润都在涨,一片欣欣向荣。但仔细一琢磨,有些地方总觉得不对劲。
先说海外业务,又是拓展登记,又是出口二十来个国家,听起来挺唬人。但营收占比不到1%,这就有点尴尬了。花了这么多精力,结果就这?我个人觉得,要么是策略有问题,要么是执行不到位。毕竟,农业这行,本地化很重要,不是说产品好就能卖出去的。可能他们在海外市场的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上,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再说说经销商,去年新增了588个,这数字挺吓人的。但关键是,新增的这些经销商,能带来多少实际的销售额?如果只是为了完成KPI,数量上去了,质量跟不上,那也是白搭。而且,他们还提到要优化现有经销商,这说明什么?说明之前的经销商管理可能存在问题。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好好维护现有的渠道,提升经销商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并购这事,说起来好听,延伸产业链、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种类。但实际上,并购的风险也很高。三个被并购的公司,整合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产生协同效应?还是只是徒增管理成本?并购之后,企业的文化、人员、流程都需要整合,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整合不好,反而会拖累公司的发展。而且,他们还想继续并购,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谨慎一点,先把之前的并购消化好再说。尤其是提到要以登记证为着眼点,感觉有点本末倒置,产品最终还是要看市场,而不是证。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毛利率确实高,但这种高毛利能持续多久?他们自己也说了,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低、技术含量高。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多久?而且,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技术服务的要求很高,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服务跟不上,客户体验不好,迟早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水溶肥销量增加了40%,收入才增长13.82%,毛利率还基本持平。这说明什么?说明水溶肥的价格下降了,或者销售结构发生了变化,低端产品卖得更多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一个好兆头。水溶肥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如果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迟早会被卷入价格战。
总而言之,国光股份的这份调研纪要,既展现了公司的发展成就,也暴露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还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