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立科密,说到底还是瑞立集团的“孩子”。这个“孩子”虽然长大了,想独立门户,但脐带似乎还没完全剪断。控股股东既是股东,又是大客户,还是供应商,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让瑞立科密的独立性大打折扣。一半以上的原材料采购来自瑞立集团,这还不算,有时候连产成品的销售都要依赖集团“牵线搭桥”。这种深度嵌入的供应链,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寄生”。
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瑞立科密连一些关键项目的供应资质,都还没从母公司手里拿过来。Stellantis,这可是个响当当的国际汽车巨头,但瑞立科密的项目供应关系,竟然还挂在瑞立集团的“瑞立零部件”名下。瑞立科密只是负责生产,利润分一杯羹,而资质、报价、交付,全由瑞立集团说了算。这算哪门子独立?说白了,瑞立科密只是“集团运营链”上的一环,客户、合同、定价权,统统没有,这收入能算自己的吗?招股书里美其名曰“历史合作惯性”,承诺未来会完成资质转移,但这“未来”究竟是多久?核心客户的独立议价能力,至今还没影子。IPO审核最看重的“独立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瑞立科密能满足吗?一个还没断奶的孩子,凭什么独立融资,自己定价?
为了“证明”自己已经痛改前非,瑞立科密也做了不少“努力”。花5个多亿溢价收购温州汽科,号称能产生“协同效应”。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变相的利益输送。自己买自己的东西,价格还不是随便定?这溢价的钱,最终还不是进了瑞立集团的口袋?更何况,这笔交易卡在IPO申报前夕,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为了剥离同业资产而进行的“包装式收购”。还有那宁波瑞立的股权转让,更是一出“分期付款”的闹剧。都2024年了,钱还没给完,尾款要到2026年才能结清。这哪是股权转让,简直是长期借款,风险根本没解除。
如果说资产重组还能通过会计处理来掩盖,那现金流上的操作,就更赤裸裸了。2021年到2022年,瑞立集团对瑞立科密的应收账款高达2.67亿,占总应收账款的4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瑞立集团白白占用了瑞立科密几个亿的资金,两年时间,分文利息不付。事后补提利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更别提关联交易的价格问题。同样的产品,卖给瑞立集团的价格,就是比卖给其他客户要低。说是“批量采购”,但低价还不及时付款,这就是明摆着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调节利润表,稀释现金流,这套“组合拳”,玩得溜得很。
瑞立科密当然也在努力“自证清白”。降低关联交易比重,把一些关键客户拉到自己名下,建立关联交易审议机制。但说实话,我对这些“短期整改”的效果,并不乐观。资本市场看重成长性,但更看重成长的真实性;可以容忍扩张路径上的不完美,但绝不接受治理体系的灰色地带。如果瑞立科密想成为“科创时代的供应链优等生”,首先要做的,不是编造一个动听的故事,而是交出一份经得起推敲的“独立性答卷”。
瑞立科密的业务结构,在我看来,可以用“头重脚轻”来形容。2023年营收11.87亿,其中8.4亿都来自气压电控制系统,占比超过70%。这玩意主要用在传统商用车上,像ABS、ESC这些。虽然规模大,但说白了,就是靠周期和政策吃饭。2022年,这块业务直接腰斩,收入暴跌30%,说是受“国六B”和“蓝牌轻卡政策”的影响。政策一变,业绩就跟着跳水,这说明什么?说明瑞立科密的核心产品,根本没有形成与终端客户的深度绑定,更像是被“挤压”进整车成本结构的“非刚需模块”,下游客户随便降个成本,调整下采购节奏,瑞立科密就得跟着遭殃。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波动”,而在于“谁说了算”。瑞立科密的产品,说白了,就是个“适配器件提供者”,而不是技术主导者。ABS、ESC这些产品,大部分都不是基于自己的主控平台开发的,而是客户车型定义好了,再按需进行软硬件标定和适配。AEBS系统还没啥稳定收入,ECAS虽然附加值高,但至今还没大规模量产。瑞立科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是被“选择”,被“调配”,而不是“定义者”, “平台构建者”。现在整车厂都在搞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EEA)和域控制器集成,瑞立科密这种“低绑定度+单点供货”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
瑞立科密号称自己“掌握核心算法”,“具有整车系统标定能力”,但这些说法,在我看来,经不起推敲。它真的具备和主流车厂进行横向平台共研、深度测试、全生命周期OTA维护的能力吗?主力产品气压ABS控制器,用的还是传统的分布式架构,通过CAN通信来处理信号和控制执行。现在主流车厂都在搞“一控多驱”和线控制动集成,瑞立科密的技术,已经落后了。就拿那个AEBS项目来说,它的“主动安全”能力,不是来源于自己的感知层算法或融合判断模型,而是靠前向摄像头厂商提供的目标识别信号,然后由ABS模块输出制动指令。说白了,它只是个执行机构,在行业里属于中低端水平,根本没有主导权。2023年研发投入7900万,占营收6.65%,看似合理。但这些钱,有多少转化成了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它号称承担了1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但仔细一看,核心成果像“ESC控制算法”、“EBS响应策略”,都是2018年左右启动的项目,主要靠“国家863计划”和产业共研平台推进,有些成果甚至和竞争对手亚太股份属于同一技术体系。这说明什么?说明瑞立科密的技术演进路径,是被动跟进型的,而不是独立创新的。
更关键的是,瑞立科密至今还没有在“软件定义制动系统”方面形成明确的战略部署。面对“线控制动”、“电子驻车”、“集成控制域”这些新趋势,它选择回避,只是强调“商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路径稳定,客户更关注成熟性和可靠性”。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心态。现在蔚来、理想、广汽、比亚迪这些乘用车企,都在全面推进EHB(电子液压制动)平台,东风、解放、宇通这些商用车企业,也已经启动了线控制动预研。如果瑞立科密不能及时完成从“模块供货商”到“控制平台提供者”的转变,它的核心技术,迟早会被整车厂替代或集成。 即使在它重点提及的摩托车ABS业务上,也存在隐忧。2023年这块业务收入大增,同比增长近100%。它说自己实现了主控芯片、控制算法和硬件平台自研,具备“整车厂项目导入能力”。 但从行业现状来看,这块业务高度依赖《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等政策的推动,主要市场是150ml以上排量摩托车ABS强制安装。 政策红利一旦消失,这块业务还能维持多久的高增长?
瑞立科密最近几年在海外市场搞得风生水起,主动安全系统产品的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到2023年,境外收入从不到7000万飙升到4.5亿多,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5.36%提高到23.22%,成了业绩增长的“发动机”。 但监管部门一问起“境外销售的可持续性”,瑞立科密的回复,反而暴露了不少问题。从宏观环境对业务的影响,到客户合作的粘性,再到外部政策的冲击,它都没有建立起一套站得住脚的增长逻辑。更重要的是,在2024年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瑞立科密的这套“出口扩张逻辑”,看似美好,实则脆弱。
瑞立科密说,境外主动安全系统销售增长,是因为俄乌战争和欧美厂商退出欧洲与中东市场。这不等于承认,它抢占的市场份额,是别人让出来的吗?它自己也承认,如果俄乌战争结束,欧美厂商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其次,它反复强调自己的产品“已实现与国际产品对标”,而且“具备整车厂替代成本高的优势”。主动安全系统这种产品,通常需要6到18个月的标定、软硬件适配和供应链审查流程,一旦进入整车平台,确实不容易被替换。但问题是,瑞立科密列出的“在手订单”只有9131万,只占2023年境外销售额的20%左右,而且没有披露订单对应的平台、生命周期、客户粘性等信息。 这就让人怀疑,它的客户到底是谁?客户的忠诚度有多高?
从财务结构来看,瑞立科密2023年的境外销售,81%以上都集中在主动安全系统产品上,但客户构成和国别分布却始终没有披露,这让人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客户过度集中或关联交易的问题。与此同时,铝合金压铸产品的销售规模稳定,恰好说明主动安全系统才是境外爆发的唯一引擎。 更让人担忧的是,短短三年时间,瑞立科密的主动安全系统境外销售额从761万暴增到3.66亿,但在2021年,这款产品在境外还没有形成批量交付。如此大幅增长,却缺乏详细的客户认证流程、项目导入周期、阶段试验文档等信息披露,这很可能存在通过渠道客户实现订单“跳跃”的现象,也就是通过境内平台客户或贸易商完成“间接外销”,然后计入境外收入。是否存在部分收入确认提前、区域统计口径宽松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时刻,瑞立科密的这种增长模式,就像在熔岩之上建房子,注定经不起真正的周期冲击。如果瑞立科密不能摆脱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不能拓展多元化的客户渠道,那么它的境外扩张之路,恐怕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