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沪深两市,数字上是喜人的。沪指涨了1.92%,深证成指更是攀升2.29%,创业板指如同打了鸡血,猛冲3.27%。但数字的狂欢背后,是投资者的迷茫。各大机构的策略报告纷至沓来,看似头头是道,实则雾里看花,让人难以捉摸。与其说是指点迷津,不如说是各怀鬼胎,为自己的利益摇旗呐喊。
华西策略高喊“中国资产”重估,理由是中国具备全产业链优势。这话说得没错,但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难道不大吗?他们还提到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指望谈判能带来利好。但别忘了,特朗普时代的贸易战殷鉴不远,美国人翻脸比翻书还快。指望外部环境好转来提振A股,无异于缘木求鱼。与其把希望寄托在不靠谱的外部因素上,不如踏踏实实研究国内的政策和市场变化。逆全球化环境下的优势,更像是自我安慰,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中信策略关注公募基金新规的影响,特别是基准偏离和盈利客户比率。说白了,就是要让基金经理们更老实一点,别想着跑赢指数,保住饭碗才是关键。但这种“求稳”的思路,真的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吗?过去几年,公募基金普遍跑输沪深300指数,难道仅仅是因为低配银行吗?频繁交易和板块轮动造成的负向贡献,恐怕才是更深层的原因。新规之下,公募基金可能会更加保守,但这绝不意味着投资者就能高枕无忧。相反,策略的整体性调整,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申万宏源策略预测二季度是中枢偏高的震荡市,理由是基本面向上有顶。这个“顶”,就是特朗普关税的影响。他们认为中美谈判会启动,但政策调整偏慢、偏弱是基准假设。这种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态,反映了机构的纠结。外需回落的压力尚未显现,但后续仍有担忧。供给侧方面,供给增速依然偏高,供需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说白了,就是基本面还没给够市场足够的信心。指望资本市场单枪匹马地向上修复,无异于痴人说梦。预期调整“时间不足”,这才是A股市场向上修复的最大阻碍。
招商策略分析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A股的潜在影响,核心观点是公募基金可能被迫加大对指数产品的布局,并更加重视低波高分红产品。这种看似稳健的策略,背后隐藏着对主动投资的无奈和对监管的妥协。与其说是价值发现,不如说是抱团取暖,集体涌向看似安全的红利资产。
《方案》强化了公募基金被动化投资的大趋势。这对于追求超额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当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指数基金,市场的定价权将越来越掌握在少数几个权重股手中。主动投资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不仅要跑赢指数,还要战胜指数基金带来的被动配置压力。这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有眼光的基金经理来说,无疑是一种扼杀。但对于那些只会跟风、追热点的基金经理来说,或许是另一种解脱。
《方案》鼓励公募基金更加重视对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的配置。这看似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但实际上却可能成为一种“被迫”的选择。在高分红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企业增长乏力、缺乏投资机会的真相。当企业无法找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才会选择将利润以股息的形式分给股东。对于投资者来说,高分红固然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但长期来看,却可能错失企业成长带来的更高收益。更何况,A股市场的高分红股票,往往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的增长潜力已经十分有限。与其说是价值投资,不如说是无奈之举。选择高分红,真的能跑赢通胀吗?恐怕只是在为平庸找借口。
中泰策略对一季报进行了分析,指出TMT、有色金属板块业绩相对占优。但透过数字的表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在潮水退去后裸泳?谁又在暗自窃喜?一季报是企业实力的试金石,也是市场情绪的放大镜。有人欢呼雀跃,有人黯然神伤,但最终,只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TMT板块在一季度表现抢眼,尤其是计算机板块,利润大幅增加。这是否意味着科技股的春天真的来了?未必。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有多少利润是靠政策扶持堆砌起来的?有多少增长是靠透支未来的需求实现的?科技股的估值已经高企,一旦政策红利消失,业绩增速放缓,泡沫随时可能破裂。对于投资者来说,追逐科技股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跟风,更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钢铁、建材与有色金属板块在一季度利润大幅增加,出现了“困境反转”的迹象。这是否意味着周期股的春天也来了?或许只是一场回光返照。周期股的命运,往往与宏观经济的冷暖息息相关。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周期股的复苏之路注定充满坎坷。更何况,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仍有待检验。对于投资者来说,押注周期股,无异于一场豪赌。赢了固然盆满钵满,输了则可能血本无归。
华金策略认为,短期内TMT板块相对大盘大概率有超额收益,理由是政策支持、产业催化、流动性宽松以及经济基本面弱修复。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行情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TMT板块的这波上涨,究竟是长期趋势的开始,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流动性宽松是TMT行情的重要推手之一。但过度依赖流动性宽松,就像饮鸩止渴。短期内,流动性宽松可以刺激市场情绪,推高股价。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加剧贫富分化,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更何况,流动性宽松并非没有成本。通货膨胀、汇率贬值等负面影响,最终将由全体社会成员承担。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到流动性宽松带来的短期好处,更要警惕其长期风险。
华金策略提到,当前科技成长行业的市场情绪指标处于中性水平,并未过热。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就可以高枕无忧。情绪指标往往具有滞后性,当情绪指标显示过热时,往往已经是行情末期。更重要的是,情绪指标很容易被操纵。机构可以通过发布利好消息、营造乐观氛围等手段,来引导市场情绪,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盲目相信情绪指标,更要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浙商策略指出,A股在五一假期之后强势反弹,但前期特朗普全面关税战的负面冲击尚未完全消除,股指表现已经“领先”基本面变化,预计市场会选择“主动修整”,以震荡整理来消化获利盘。在震荡市中,调仓换股是门艺术,增配仓位则是一场赌博,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五一节后的强势反弹,看似气势如虹,实则可能只是虚晃一枪。前期积压的做多情绪集中释放,短期内推高了股指。但这种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撑,难以为继。一旦做多情绪消退,获利盘涌出,股指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被短期的上涨迷惑,更要保持冷静,理性分析。
浙商策略提到,待外部消息面(尤其是关税谈判)带来更多增量信息时,方可决定下一步走势。但消息面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就像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关税谈判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市场的走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清消息背后的真相。是真心实意的合作,还是虚情假意的表演?是互利共赢的局面,还是损人利己的阴谋?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盲目相信消息,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东吴策略从全球资金流视角出发,认为“股债收益差”模型提示当前A股具备吸引力。这看似为A股的投资价值提供了佐证,但细究之下,这种吸引力更像是“被迫”的,是在全球资金寻找避风港时的无奈选择。A股真的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吗?恐怕还有待商榷。
东吴策略构建了“基于美债的股债收益差”模型,认为当该指标处于“高配置性价比”区间时,A股具备吸引力。但这种模型是否真的能够准确预测资金流向?恐怕存在疑问。影响资金流动的因素有很多,股债收益差只是其中之一。政治风险、政策变化、市场情绪等因素,都可能对资金流向产生重大影响。过度依赖单一指标,可能会导致误判。
东吴策略认为,在弱美元趋势下,中国资产有望成为全球剩余流动性的主要流向之一。但弱美元趋势是否能够持续?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的经济走势、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等因素,都可能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即使弱美元趋势能够持续,中国资产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全球剩余流动性的主要流向?恐怕也存在疑问。其他新兴市场、欧洲市场等,都可能分流这部分资金。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把弱美元当成救命稻草,更要关注自身的投资策略是否合理。
天风策略认为,市场在磨底期筛选出的行业或可以作为新一轮主线的前瞻信号,并判断政策驱动、地缘博弈格局驱动、产业驱动的逻辑可以构成长期逻辑。然而,历史无数次证明,所谓的“长期逻辑”往往只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或是机构为了吸引眼球而炮制的概念。把宝押在这些“长期逻辑”上,无异于一场豪赌,赢面几何?
天风策略提及特朗普 2.0 时期,这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特朗普的政策风格向来难以预测,其政策的实际影响更需要时间验证。指望特朗普 2.0 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就像在垃圾堆里寻宝,找到珍宝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何况,特朗普的政策往往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对全球贸易和经济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身上,实在不明智。
天风策略强调自主可控的长期逻辑,并认为国内供给替代原先对美进口的供给是国产替代逻辑。但自主可控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技术瓶颈、人才短缺、资金投入等问题,都是横亘在自主可控道路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自主可控并非闭关锁国,而是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发展。如果把自主可控当成闭关锁国的借口,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盲目追捧自主可控概念股,更要关注企业的实际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方正策略认为,在强对标基准的业绩考核机制下,红利资产或迎来配置良机。这再次强调了公募基金在监管压力下,被迫选择保守策略的趋势。红利资产看似稳健,但真的能带来理想的回报吗?这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在强对标基准的业绩考核机制下,基金经理的首要任务不再是追求超额收益,而是避免跑输基准。这无疑会扼杀基金经理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导致投资策略趋于同质化,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当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时,市场将失去活力,创新将受到抑制。这种“指挥棒”下的投资,真的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吗?
方正策略强调,持有时期较长时,红利资产相对于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有着较高的胜率。但这是否意味着红利资产就是长期的投资选择?未必。红利资产虽然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其增长潜力往往有限。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红利收益可能无法抵御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如果市场长期处于牛市,红利资产的表现可能会明显落后于成长型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到红利资产的短期优势,更要考虑其长期风险,避免陷入“慢牛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