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基金经理高喊“三年大行情”

author 2025-04-13 17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创新药“霸屏”?别被表象迷惑,医药板块的真实复苏成色

4月初,医药板块的“井喷”式上涨,着实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各路财经媒体争相报道,标题醒目地写着“创新药霸屏”、“医药板块普涨”,仿佛医药行业的寒冬已经彻底过去,春天真的来了。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审视这轮“复苏”,却发现其中夹杂着不少值得警惕的信号。

普涨背后的真相:是真金白银,还是虚张声势?

不可否认,4月1日医药相关主题ETF几乎霸占了涨幅榜前列,中药、医疗器械也纷纷跟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恒生医药板块的涨幅甚至超过了恒生科技,这让之前被套牢的投资者仿佛看到了希望。然而,这种普涨的可持续性,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要知道,资本市场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DeepSeek引发的AI+医药概念,的确刺激了创新药板块的上涨,但这种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驱动的。投资者对AI医疗的未来充满想象,但真正能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盈利的企业,目前仍然凤毛麟角。更何况,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即使AI能够加速研发进程,也无法完全消除这些固有的风险。因此,仅仅凭借一个概念,就断言医药板块已经迎来全面复苏,未免过于乐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上涨并没有伴随科技板块的调整而偃旗息鼓,反而向整个医药板块扩散。这很可能意味着,资金正在从前期涨幅过高的科技股中撤离,转而进入相对滞涨的医药股“避险”。这种“轮动”式的上涨,往往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一旦市场情绪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大幅回调。

医药基金经理“眉清目秀”了?先别急着下结论!

恒生医药板块的强势表现,让一些投资者调侃“现在看医药基金经理又感觉眉清目秀了”。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对过去几年医药板块低迷表现的无奈和嘲讽。

过去几年,受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影响,医药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股价也一路下跌,让不少医药基金经理灰头土脸。如今,随着板块的回暖,这些基金经理似乎又重新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基金经理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环境。在牛市中,即使是平庸的基金经理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而在熊市中,即使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也难以幸免。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医药板块短期内的上涨,就盲目相信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历史业绩、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更何况,基金经理的“眉清目秀”,很可能只是业绩压力下的伪装。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

谁在“至暗时刻”抄底医药?“国家队”入场,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的疯狂?

在医药板块经历漫长寒冬之际,总有一些“神秘力量”逆势而动,试图抄底入场。而从刚刚披露的2024年公募基金年报来看,除了混合股基小幅加仓创新药外,真正的大手笔买家,竟然是“国家队”、年金和养老金。这些资金的入场,究竟是医药板块的救命稻草,还是最后的疯狂?

ETF成香饽饽?“国家队”、年金、养老金的算盘没那么简单

“国家队”借道ETF入场,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央汇金通过旗下的资管计划,增持了易方达沪深300医疗卫生ETF和永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ETF,表明了对医药板块的信心。与此同时,企业年金和养老金也纷纷“抱团”买入工银、富国和易方达旗下的医疗主题ETF。

这些资金的入场,看似是对医药板块的长期看好,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对于“国家队”而言,维护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是其重要的职责之一。在医药板块跌入谷底时出手,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而对于年金和养老金而言,其投资风格相对稳健,更倾向于配置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行业。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自然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ETF的投资策略相对被动,往往是跟随指数进行配置。这意味着,“国家队”、年金和养老金的入场,并不一定是对所有医药企业的认可,而更多的是对整个板块的“一揽子”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质地优良的企业被低估,而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也能搭上“顺风车”。

警惕!公募基金的“反向操作”:减仓背后暗藏玄机

与“国家队”、年金和养老金的积极入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募基金却在连续减仓医药板块。尽管混合股基对创新药加仓约1个BP,但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谨慎态度,仍然值得关注。

公募基金作为市场上的专业投资者,其投资决策往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公募基金减仓医药板块,可能意味着其对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这可能与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医保控费的压力加大、以及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公募基金“反向操作”的可能性。在市场低迷时减仓,可以在上涨时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无论如何,公募基金的减仓行为,都提醒我们,医药板块的投资风险依然存在,不能盲目乐观。

“越涨越卖”的散户,和“三年大行情”的基金经理:谁才是韭菜?

医药板块的短暂回暖,也引发了投资者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方面,不少散户选择了“落袋为安”,纷纷抛售医药主题ETF,享受短期收益;另一方面,一些基金经理却高喊“三年大行情”,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那么,在这场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韭菜”?

ETF资金流出的真相:散户的恐慌性抛售,还是理性的获利了结?

数据显示,4月1日全市场医药主题ETF净流出11亿元,其中涨幅较好的恒生医疗保健ETF净流出更是超过21.5亿元。这种“越涨越卖”的现象,反映了散户普遍存在的“恐高症”。

对于经历过医药板块漫长熊市的散户来说,好不容易看到股价上涨,自然会急于将手中的筹码抛出,锁定利润。这种行为无可厚非,毕竟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然而,如果仅仅因为短期上涨就抛售,很可能会错失后续更大的收益。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散户的理性。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医药行业“黑天鹅”事件后,散户对医药股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可能认为,目前的上涨只是昙花一现,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因此选择获利了结,将资金转移到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板块。

基金经理的“三年大行情”论调:是专业判断,还是画饼充饥?

与散户的谨慎不同,一些基金经理却对医药板块的未来充满信心,甚至喊出了“三年以上的大行情投资机会”。他们认为,随着创新药陆续进入医保放量阶段、以及AI医疗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将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基金经理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才能扩大基金规模,提高管理费收入。因此,他们有动机夸大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甚至不惜“画饼充饥”。

更何况,预测未来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三年的市场走势。影响医药板块的因素众多,政策变化、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都可能导致行情出现反转。因此,盲目相信基金经理的“三年大行情”论调,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韭菜”。

AI医疗的未来:是颠覆性创新,还是资本炒作的噱头?

许多基金经理都将AI医疗视为医药板块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他们认为,AI技术可以加速药物研发、提高诊断效率、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彻底改变医疗行业的格局。

不可否认,AI在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例如,AI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肿瘤,从而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AI还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帮助药企更快地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然而,AI医疗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AI算法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而医疗数据的获取和共享存在诸多限制。其次,AI算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以确保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此外,AI医疗的伦理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AI诊断是否会取代医生、以及AI决策是否会侵犯患者的自主权。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追捧AI医疗的概念,而应该理性看待其发展前景。AI医疗的未来,取决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伦理规范的完善。如果仅仅将其视为资本炒作的噱头,最终只会让投资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