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县,武陵山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这里,不仅有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更有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
走进善感乡石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49岁的张国发,正细心地为油茶树修枝,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指着自家20多亩的油茶林,自豪地说:“去年收了8000斤油茶果,今年产量还会更高!” 这仅仅是彭水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石盆村过去主要依靠西瓜种植,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在引入油茶种植企业后,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5000多亩油茶林,年产油茶果600多吨,产业年产值超过150万元。油茶树,成为了村民们名副其实的“致富树”。
石盆村党支部书记冉成兵补充道,除了油茶,村里还发展了1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20多亩农业研学基地,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双增长。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了50万元大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多元发展的模式在彭水县其他地方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太原镇区阳村,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打造了占地400多亩的“稻香童年”田园综合体,建设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特色民宿等,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区阳村党支部书记冉茂维介绍说:“去年接待研学团队100多批次,村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
在善感乡周家寨村,苗族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别具特色。近年来,村里对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举办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去年,周家寨村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彭水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委主任李育奎表示,彭水县积极发展油茶、冷水鱼、中药材等生态特色农业,并整合山水风景、人文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县已打造30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有力。 彭水县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